3月29日,艷陽高照。
“幾盆植物豎著成一串,就能比平面種植提高3倍以上的產量呢?!薄斑@個稀奇,陽臺式栽培,像種花一樣?!绷浩絽^金帶街道雙桂村的數谷農場展示廳,游客邊參觀邊閱讀展板上的介紹,不時發出感嘆。
在數谷農場,智慧農業的面貌得到充分展現:重力循環栽培、算珠式栽培、家庭陽臺式栽培……各種作物皆離開土壤,或長在水里,或長在精心調配的基質里,隨著配套設施的設置和運轉,更加科學地汲取著養分、進行著光合作用。
數谷農場是重慶市智慧農業發展的一個代表。
伴隨著互聯網新技術的加速涌現,物聯網、云計算、大數據等技術逐步運用到農業生產各環節,智慧農業也應運而生。通過對農業生產數據的獲取、收集、分析,農業生產、銷售等各環節變得更加科學、精準。智慧農業也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新方向、鄉村振興的重要路徑。
2019年重慶市出臺了《重慶市智慧農業發展實施方案(試行)》,提出從生產智能化、經營網絡化、管理數據化、服務在線化等方面,促進農業現代化快速發展,推動農業智能應用更加廣泛。
那么,在智慧農業的推進中存在哪些難點?如何破解?重慶日報記者就此進行了采訪。
遭遇難題
投入成本高、技術人員缺乏
“智慧農業投入較大,且科技含量高,因此資金和技術是普遍難點?!痹跀倒绒r場,談起傳統農業向智慧農業升級中遇到的難題,金帶街道農服中心主任黃庭如的思緒被拉回到2019年以前。
那時,數谷農場所在地的其中一部分是一處果園,業主是來自四川的徐峰。
早在2003年,徐峰就在雙桂村流轉150余畝土地,種植了柑橘、桃子等水果。由于起步早,加上離梁平城區近,且有雙桂堂等旅游景點“加持”,果園生意很不錯。2007年,徐峰又順勢建起了桃花山莊,發展農家樂,事業順風順水。
占盡了天時地利的徐峰怎么也沒想到,就在2015年前后,他的生意日漸慘淡,難以為繼了。
對此,黃庭卻看得很清楚。彼時,各地鄉村旅游逐漸起步,僅金帶街道周邊地區做類似產業的業主就不在少數?!叭思液蟀l展的產業配套更好,產品品種更優,加上好多都是懂技術的人才,優勝劣汰嘛。”
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,農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,黃庭時常跟業主們講智慧農業的便捷、高效,并鼓勵大家積極申請項目資金,更換溫室大棚、水肥一體化等現代農業設施。
為給大家做示范,街道農服中心還利用水價改革試點項目資金,在雙桂村一個2000畝的柚園布局了水肥一體化灌溉設施。
徐峰也意識到農業必須朝智慧化發展,他打算與一家公司合作對產業進行轉型升級。
但問題卻隨之而來。經過成本核算,徐峰望而卻步了:“簡單弄點灌溉之類的設備就得花幾百萬,我哪里有這么多錢?”
柚園里那套設備,事實上也并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?!坝捎谌狈I人才,設備使用、管理不善,效果并不太好,而且目前設備還出現了損毀情況?!秉S庭說。
類似這樣的問題,在各地都普遍存在,比如江津。
作為“中國花椒之鄉”,江津花椒種植面積超過50萬畝,占全市花椒面積的半壁江山。此前,花椒價格能賣到五、六塊錢一斤,畝收益達到1萬元以上,是當地當之無愧的富民產業。
但2016年后,隨著全國多地大力發展花椒種植,市場上供大于求,價格逐年下滑,去年鮮椒價格每斤還不到3塊錢,收益較此前打了對折,江津椒農的種植積極性受到影響。
“要想穩住收益,必須從降本增效提質入手,走智能化發展的路子?!苯騾^農業農村委高級農藝師蘇家奎說。
經過測算,要在椒園引入現代化農業設備,每畝成本兩三萬元不等。因此,不管農業部門人員怎么動員,就是沒人愿意干。
示范引領
政府主導打造重點項目
傳統農業經營者缺資金、缺技術,那么智慧農業轉型要如何才能推進?
2018年,梁平引入萬州區一智慧農業運營團隊,由政府出資4800余萬、團隊出資600萬,在雙桂村流轉土地400畝,打造數谷農場示范項目,承擔智慧農業技術展示、科普示范、農旅融合發展功能。
站在高處遠眺,數谷農場是用玻璃、鋼架組成的一座現代工廠;進入農場內部,不管瓜果還是植物,均采取無土栽培、水肥一體化灌溉,每隔不遠都有像路燈一樣的柱子豎立其中,一根根黑色的電線從柱子上引出后插進栽培基質內。
“這些都是傳感器,能夠實時測量棚內以及基質的溫度、濕度等數據。”技術員王辰新介紹,有了這些數據,整個農場的日常管理僅靠5名技術員以及11名務工村民就能完成。
以番茄為例,在這里已實現全年采摘,每畝產量達1萬斤以上,比傳統種植高一倍。數谷農場開園后吸引了不少人前來參觀學習,雙桂村的葡萄種植戶熊治彬就是其中之一。
“數谷農場那些設備確實高端,生產效率很高。雖然我達不到,但我覺得我可以模仿?!毙苤伪蛘f,他也想發展智慧農業,但資金有限,就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,按照自身的理解,比較“粗糙”地布置了一些現代化設施。
走進他的葡萄園,重慶日報記者看到,園子全部裝上了玻璃大棚,掛上了溫度計,并鋪設了水肥一體化灌溉管道。
“別看我這些東西不怎么樣,開個窗還得靠手動,但前后也投入了100萬元,勉強算是‘半智慧’了吧。”熊治彬笑道,自從更換了設備,果園農藥用量減少一半,病蟲害更少,產量卻增加三分之一,總產值實現翻番。
在江津區,通過申請中央以及市級項目資金,他們也在加快布局智慧農業設施、系統。
2019年,江津打造“花椒產業發展數字一張圖管理平臺”,利用現代遙感技術、小樣本深度神經網絡學習技術和農業產業天空地數據加工技術等,結合地力評價、土地確權等數據,更加深入摸清了花椒產業“底細”;2020年,打造花椒大數據平臺,根據不同海拔高度,在花椒種植重點鎮街設置16個站點,布局了智能監測設備,實現對全區花椒生長情況的實時掌握。
“未來,我們會進一步整合項目資金,更多布局現代農業設施設備,更好地用于生產指導,倒逼產業質量提升?!碧K家奎說。
組建“生力軍”
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訓
不管傳統農業還是智慧農業,農業生產經營始終靠人。如何讓高大上的現代農業設備、技術飛入尋常百姓家,也是推動智慧農業發展的重要課題。
重慶市出臺的《重慶市智慧農業發展實施方案(試行)》中就明確指出,加大對基層農技人員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、大學生村官、返鄉創業人員等群體的培訓力度。同時指出,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智慧農業發展,加快智慧農業成果轉化和普及應用。
墊江縣硯臺鎮高新居委村民鄔志強就在參加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后,走上了智慧農業的發展道路。
2014年,鄔志強在硯臺鎮流轉1100余畝土地,種植花椒和黃精,算是當地的種植大戶。2017年前后,關于智慧農業的培訓漸多,加上鎮農服中心工作人員的宣傳,鄔志強有了轉型的想法。
“現代社會不管干啥都講科技,不想被淘汰就得與時俱進。”鄔志強說,不管是市、縣還是鎮上的培訓,他都積極參加,“反正交通、食宿都可以報銷,政策這么好我為啥子不去?”
培訓平均每三個月一場,有傳統課堂授課,也有實地操作。鄔志強掌握了無人機操作,了解了自動噴灌、溫室大棚等現代農業設施,還學習了電商運營等知識。
2018年,鄔志強開始投入資金改換設備,在修建便道、蓄水池以及配套自動噴灌設施時,當地政府均給予他一半的補助,購買無人機則給他每臺1.8萬元的補助。
盡管投資不小,但鄔志強認為值得。如今,基地每年可節約人力成本30萬元,且化肥、農藥用量大大減少,產值明顯提升。
新型職業農民培訓,還讓梁平區曲水鎮寶石村的曹元波夫婦倆成了當地的名人。
2015年,農村電商開始起步,曹元波也做起了電商,并發展了李子種植。
近兩年,電商直播帶貨成為風口,曹元波參加了相關培訓,拍一些農村生產生活的短片“試水”。漸漸地,平臺賬號粉絲越來越多,也有網友留言詢問拍攝的農產品賣不賣,曹元波才正式開始直播帶貨,產品均來源于周邊農戶。
去年,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,梁平蔭平鎮一家花椒合作社20噸花椒滯銷。接到求助電話,曹元波夫婦連夜做直播,當天就賣出10余噸鮮花椒和1噸干花椒。
近年來,梁平年均培訓新型職業農民800人次,像曹元波這樣粉絲量超過10萬人的直播賬號已培育出3個。
市農業農村委信息化處相關負責人介紹,下一步,重慶市將以產業數字化、數字產業化為發展主線,聚焦信息化領域農業農村大數據建設工程、農業農村產業智慧化改造工程、農業農村管理服務智能化轉型工程、數字農業農村技術創新工程四個方面的重點任務,緊扣發揮信息化助推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支撐作用,加快補短板、強弱項、提質量,加速推動重慶市智慧農業高質量發展。